欢迎您来到翰墨国艺文化研究院!
热衷收藏书画的王健林会成“盖章狂魔”吗?
来源: | 作者:pro02f89a | 发布时间: 2017-12-12 | 4368 次浏览 | 分享到:
在艺术品拍卖场上,竞价阶梯的大小常常对成交价起关键作用,拍卖师深谙此道。通常,当场上竞争踊跃时,拍卖师为了提高竞买人对成交价的......
 8月26日在东南卫视首播的《鲁豫有约大咖一日行》,让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刷爆了朋友圈。导火索就是那个著名的“先定一个小目标”、“先挣他一个亿”的梗。其实细看,这段视频里还有很多耐人寻味之处:比如,王健林收藏的艺术品,以及他对“在大师之作上盖章”的看法。

在先后向鲁豫展示了石齐、刘海粟、吴冠中以及傅抱石的画作之后,王健林开始缓缓倾吐他对“盖章”一事的看法:“很多收藏者是这样的,到了那种境界,都会在空白处,或是留白处写上:我怎么怎么,或者打上一个章。我还没到那个程度,因为我想,这么好……第一我是没这个底气,古代的很多名画,值不值钱,当然首先是腕大不大,是不是真品。其次,是传承有序,如果皇帝拥有,打两个印,那就值钱了。或是明朝皇帝提两笔,那就更值钱了。”

  看得出,王健林对艺术品的鉴赏非常内行,且怀着敬畏之心。比如,他对鲁豫提到自己对泼彩的看法,以及他总是坚持自己卷画,不假他人之手,并认为“这(卷画)是有专门功夫的”。

  说起“盖章”时,王健林没有了在谈论万达食堂和万达城项目时的自信与肯定,他显得有些犹豫:“现在觉得底气还不那么够,就是不光是财富,还有修养,再说现在,哎呀,还没到那个时候。”这番话透露出王健林对收藏的态度,虽有收藏的执念,但对自己与文物艺术品之间的关系十分清醒。

  其实,中国收藏家在古画上题跋或盖收藏印是古已有之的传统。在上海博物馆书画部副主任凌利中印象中,这种传统自唐代就已萌发,“这里面有两种情况,入藏官府机构的收藏大都是需要盖上印的。在民间,藏家也有盖印或题跋的习惯。”

  因而,人们能够在《女史箴图》、《鹊华秋色图》、《浮玉山居图》等许多历代名画上都能看到满满当当的鉴藏印。“古书画上的印鉴其实有着正面的意义,比如它成为鉴定和研究的重要依据。而且,今天的人们也似乎能够接受古书画上的印章,成为一种审美习惯,拿掉了,反而会不习惯。”

  “但题跋、盖印太繁密,影响书画本体,就不好了。”凌利中说。明代项元汴收藏之富一时无匹,他不愿出仕做官,连万历皇帝的面子都不给。但在盖章这件事儿上,却有着无与伦比的热情。专家从他收藏过的名画上搜集得到的鉴藏印共计40余方,包括 “世济美堂”、“天籁阁”、“墨林山房”等等他常常在同一件书画上盖上几方不同的印鉴,以示珍爱,在真伪存有争议的北宋苏轼《功甫帖》上,就有其鉴藏印三方(同轴另纸装裱)。

  另一位酷爱在名画上“发帖”的乾隆皇帝被今人称为“盖章狂魔”。他自诩文采风流,一生醉心于书画,是明清两代收藏最为宏富的皇帝。《秘殿珠林》、《石渠宝笈》中著录乾隆书画近2200件,收藏之余,他也以史无前例的热情在前人书画上信马由缰。这里头还有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公案:当年,黄公望《富春山居图》的《子明卷》曾流入清宫,乾隆帝并不知其为明代摹本,喜爱之极,并在画上留下50余处题跋,以至于画卷上的空白几乎全被填满。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,凌利中笑言:“幸好他看走眼了,提在了赝品上。”


元代 赵孟頫 《鹊华秋色图》上的鉴藏印也颇多 图片来自网络

  因为以上两位收藏家盖章的热情实在太高,就招致了很多批评。有书画研究者看不惯项元汴在名画上留下的累累痕迹,讥讽道:“钤印累幅,犹如聘丽人却黥其面”。对乾隆发的层层“弹幕”,英国美术史家、牛津大学荣休院士苏立文也看不下去了。他曾写下这样的评论:“他的御章遮盖在了一些珍品的真迹上,有时候遮盖范围之广令人咋舌。”

  虽然人们现在所知的前代大藏家皆为达官贵人,但古时候,“提字盖印”还是一项颇为“民主”的传统,渗透于每一个阶层,与身份高低并无必然联系。“它并非贵族所特有,古时的平民百姓也会在书画上提字。只是,普通人遇上传世名画的几率比较小。而我们在鉴定的时候,也时常会遇到不常见的收藏印。”凌利中说。

  在凌利中看来,这种习惯在今天的中国依然存在,只是不再普遍,背后其实是文物保护意识的改变:“保留原貌”被视为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。率先做出改变的是博物馆等公立收藏机构。“新中国成立后,博物馆入藏的书画就不再题跋盖印。”凌利中说。至于私人收藏,“这毕竟是私人物品,没有法律规定不能这样做,个人有充分的自由,这样的作法在民间依然保留着。

  只是,仅从聚集了颇多民间收藏的拍卖会上看,清代以后便少有人在古人书画上题跋盖章,至多是加裱引首,把题跋写在引首上。当然,这里面要撇除一种情况:文人的往来唱和,朋友的书画馈赠,这种情况下的题跋或盖章就要另当别论了。